• 区划代码:513222000000
    地名由来:理县原名理番县,取“治理番民”之意。后为取消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意味,改为理县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据《理番厅志》所载,理县古为《禹贡》梁州之域,西汉武帝元鼎六年(前111年)开冉湔地为汶山郡,同时置广柔县。县治于今通化隶属汶山郡,后没于羌,隋开皇元年(581年)至薛城,末几亦为羌所没。唐高祖武德元年(618年)置通化县。七年(624年)复置薛城县。均隶属维州。宋景德三年(1006年)改维州为威州,隶保宁、通化二县。元仍袭保宁县。明洪武十八年((1385年)去宁以避保宁府,改称保县。县治仍于薛城沙金坝。清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孟董沟水泛毁保县城,移治新保关(今威州),后复建县城保县县治仍迁返薛城。旧有新保,旧保之称。雍正二年(1724年)置杂谷脑厅与保县并存,隶属茂州直隶州。属西川茂松道。乾隆十七年(1752年),灭杂谷脑土司苍旺,改土归流,废保县及杂谷厅,置理番直隶厅,取治理番民之意。当时县城辽阔,西辖四土,北流新旧番(今茂县黑虎三龙,雅都,维城)。东治威州,施政之状可谓鞭长莫及。边远藏羌地区,官府无能统治,1912年,沿袭理番之称改厅为县,名理番县,隶属西川道。1935年改属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监督察区。1946年,理番县参议会为笼络人心,缓和民族矛盾去番更名为理县。1950年1月属川西行政公署茂县专区,1951年2月,威州,克枯划入汶川县,新旧番划归茂县。同年11月,理县县址迁治于杂谷脑。1952年属四川省藏族自治州,后改为阿坝藏族自治州。1958年7月,汶川、理县、茂县合并,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,理县为茂汶县所辖区。1963年茂汶大县分县,恢复原制汶川、理县、茂汶县,同时将理县原辖区龙溪划归汶川县,恢复理县后,县治仍置于杂谷脑迄今。